丙烯酸甲酯对环境的影响-丙烯酸甲酯合成
一、健康危害
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、经皮吸收。
健康危害:高浓度接触,引起流涎、眼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,严重者口唇发白、呼吸困难、痉挛,因肺水肿而死亡。误服急性中毒者,出现口腔、胃、食管腐蚀症状,伴有虚脱、呼吸困难、躁动等。长期接触可致皮肤损害,亦可致肺、肝、皮肤病变。
二、毒理学资料与环境行为
毒性:毒性比相应的饱和酯大10~13倍,是全身性毒物。
急性毒性:LD50277mg/kg(大鼠经口);1243mg/kg(兔经皮);LC504752mg/m3,4小时(大鼠吸入);人吸入75ppm,最低刺激剂量;人吸入0.25~0.5mg/L,对粘膜有刺激作用。
亚急性和慢性毒性:兔 经口23mg/mg/日5日/周5周,对生长有影响,无病理形态学变化。
刺激性:家兔经眼:150mg,引起刺激。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:10g/kg,引起刺激。
致突变性:微核试验:小鼠淋巴细胞2202mg/L。姊妹染色单体交换:仓鼠卵巢1500mg/L。
生殖毒性: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(TCL0):109g/m3,17分钟(孕6~15天),致胚胎毒性,肌肉骨骼发育异常。
致癌性:IARC致癌性评论:动物可疑阳性,人类无可靠数据。
危险特性:易燃,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。遇明火、高热能引起燃烧。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。丙烯酸甲酯容易自聚,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。其蒸气比空气重,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,遇明火会引着回燃。
燃烧(分解)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。
现场应急监测方法: 气体速测管(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)
4.实验室监测方法: 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大气中丙烯酸酯类化合物,顾海东等,上海环境监测,1998(1)115~116
5.环境标准:
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20mg/m3
前苏联(1975) 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大允许浓度 0.01mg/m3(最大值,昼夜均值)
前苏联(1975)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.02mg/L
页面关键词:丙烯酸甲酯